工信部:加强产业技术攻关与知识产权协同联动
近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应。
“知识产权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任爱光在谈及制造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十年来,从基础材料、基础软硬件到重大装备、重大工程,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制造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每亿元营业收入高价值专利数从2012年0.62件提升至2020年2.38件。
任爱光表示,作为产业主管部门,工信部多措并举,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对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护航”“助航”作用,营造公平有序的创新创业环境。
一是持续强化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在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统筹组织下,建立了部际合作、部省互动、行业与专业机构共同支撑的知识产权协同推进工作体系。近10年来,我们制定了70多项制造业相关规划,均明确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十三五”期间,我部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了《制造业知识产权行动计划》,从制造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等方面部署了14条具体任务。连续十年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年度知识产权推进计划》,累计支持各类主体开展300余项推进计划项目研究。
二是提升制造业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先后支持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重点领域专利导航与布局研究工作,研判分析相关领域知识产权发展态势。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挥专利优先审查机制作用,畅通制造业重点领域专利审查“绿色通道”。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设,促进专利等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优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和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建设,支持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知识产权实务培训,2019年以来,钢铁、动力电池等行业多次成功应对海外知识产权诉讼。参与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积极开展“剑网”“冬奥网络版权保护”等专项行动,“十三五”期间,部省两级电信主管部门处置违法违规网站3936个。
下一步,工信部将进一步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紧扣科技自立自强,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制造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布局,助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谈及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任爱光表示,近些年,工信部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根本,持续完善政策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巩固和增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
一是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确定了20个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取得积极成效。
二是优先支持纳入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库的企业,其中,截至2021年12月,认定3307家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1253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三是持续推进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工作,累计培育2800余家试点企业,其中包括18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任爱光表示,据统计,近3年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收入总额达到573.15亿元,平均增长率约15%,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累计131.33亿元,知识产权作价投资入股总额约为28.32亿元,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企业占比为95.2%。
四是将知识产权作为夯实产业技术基础的重要发力点。开展“制造业知识产权大课堂”等系列活动,每年度平均覆盖2000余人次,累计遴选125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咨询等技术基础服务。
五是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等国际组织在中小企业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任爱光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十四五”期间的制造业知识产权行动计划,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业技术攻关与知识产权协同联动,促进关键领域高质量知识产权供给,引导行业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与管理水平,优化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进一步推动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组织交流合作。
阅读更多✚
SEMI:2024年底大陆将新建成31座晶圆厂,均锁定成熟制程
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在晶圆厂建厂速度全球第一,预计至2024年底,将建立31座大型晶圆厂,且全部锁定成熟制程。由于目前成熟制程市场需求急转直下,未来随着全球大量开出新产能,业界忧心恐导致市场严重供过于求。
根据SEMI统计,大陆至2024年底,将新建立31座大型晶圆厂,超越台湾同期间预定投入运作的19座,以及美国预期的12座。华尔街日报分析,这最终可能让更多买家依赖中国大陆的基本芯片。
大陆的晶圆厂建造计划中,很大一部分以成熟制程生产晶片;相比之下,全球几家大型半导体业者则是聚焦投资先进制程的晶圆厂。在生产较复杂精细的先进制程半导体方面,由于被美国的持续限制和打压,使得中国大陆难以取得先进制程芯片制造设备,从而在发展先进制程芯片制造上受阻(比如中芯国际)。这种情况已使一些大陆芯片业者调整路径,开始更多的聚焦较成熟制程技术。
分析师表示,此举可能使大陆成为成熟制程芯片领域市场的强权。这类成熟制程芯片包含许多现在需求量最高的处理器,包括执行许多基本功能的微控制器,也包括普遍用于车辆、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的电源管理芯片等。
目前全球顶尖芯片制造业者都在大力投资先进制程,因为先进制程芯片带来的利润较高,也代表着产业的未来。例如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二季度的财显示,其7nm以下的先进芯片贡献的营收占比已过半。
当然,成熟制程的市场需求也在持续扩大,大陆芯片制造商发力成熟制程也确实将会带来市占率和芯片自给率的提升。
根据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的预测数据显示,2020到2030年的10年间,28nm芯片的需求将增加逾两倍至281亿美元。到了2025年,全球28nm制程晶片40%的产能会是在中国大陆,远高于去年的1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的数据还显示,2022年中国大陆的芯片自给率将提升至25.61%。
阅读更多✚
半导体设备6月招投标情况:设备国产率持续提升
2022年6月国内主流晶圆厂公开标68台设备
以长江存储、华力集成、华力微电子、福建晋华、华虹无锡、合肥晶合、上海积塔、中车时代、中芯绍兴、武汉新芯10家中国大陆主要的IDM或代工企业为统计样本,通过中国国际招标网对上述晶圆厂中标情况进行梳理(详细样本选取规则见本节末说明)。2022年6月国内10家主流晶圆厂共开标68台工艺设备,前六个月合计开标548台工艺设备。
分晶圆厂看,2022年6月上海积塔为主要扩产厂家,共开标52台工艺设备。不同厂家扩产及招标节奏不同,因此不同时间段各厂家扩产差异性较大。2022年6月开标的68台设备主要来自上海积塔(52台)、华虹无锡(11台)、福建晋华(3台)、华力集成(1台),上海积塔及华虹无锡扩产贡献主要增量。
2022 年 1-6 月,华虹无锡开标 291 台工艺设备,贡献主要增量。2022 年 1-6 月开标的 548 台设备主要来自华虹无锡(291 台)、上海积塔(210 台)、时代电气(16 台)、福建晋华(23 台)、华力集成(6 台)、华力微电子(2 台),华虹无锡及上海积塔贡献主要增量。
分设备看,干法去胶机、后道测试、清洗设备贡献22年6月主要扩产增量。晶圆厂设备布局往往以光刻机为核心,围绕以多台刻蚀、薄膜沉积、清洗等设备,由于不同招标批次对应设备采购种类不同,因此不同时期工艺设备招标种类也会有所不同。2022年6月开标的68台设备中,按照不同工艺设备开标数量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干法去胶机(14台)、清洗设备(13台)、后道测试设备(11台)、离子注入机(9台)、沉积设备(8台)、刻蚀设备(8台)、前道检测设备(2台)、炉管设备(2台)、抛光设备(1台)。
炉管、刻蚀、沉积设备贡献22年1-6月主要扩产增量。2022年1-6月开标的548台设备中,按照不同工艺设备开标数量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炉管设备(119台)、沉积设备(97台)、刻蚀设备(82台)、前道检测设备(64台)、后道测试设备(46台)、清洗设备(33台)、干法去胶设备(31台)、离子注入机(28台)抛光设备(21台)、涂胶显影设备(17台)、光刻机(10台)。
设备国产率:刻蚀、干法去胶等设备国产率较高
2022年6月中国大陆设备中标数量为44台,国产率达64.7%。我们以设备中标台数计算国产率(包含拥有翻新业务的厂家),由于不同设备价值量不同,因此与实际市场规模测算的国产率有一定差异。且考虑不同晶圆厂、不同工艺设备的招标批次不同,中国大陆厂家中标频次分布未必平均,造成国产率有一定波动。近年来受益于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盛美半导体、芯源微、屹唐半导体、至纯科技、华海清科等中国大陆厂家的不断发展,在刻蚀、沉积、清洗、抛光、干法去胶、炉管、涂胶显影等领域半导体设备中标国产率较高。从年度数据来看,2021年设备国产率达27.4%,较2020年16.8%有明显提升。2022年6月主流晶圆厂开标的68台设备中,源自中国大陆厂家制造的设备共计44台,占比达64.7%;2022年1-6月开标的548台设备中,源自中国大陆厂家制造的设备共计189台,占比达34.5%。
分晶圆厂看,2022年1-6月,上海积塔设备国产率超50%。2022年1-6月开标的548台设备主要来自华虹无锡(291台)、上海积塔(210台)、时代电气(16台)、福建晋华(23台)、华力集成(6台)、华力微电子(2台)。国产设备中标数较多的晶圆厂为上海积塔(126台)、华虹无锡(45台)、时代电气(8台)、福建晋华(9台)。其中上海积塔国产率超50%,华虹无锡开标设备中国外设备占比较高,国产率约为 15.5%。
分设备看:22年1-6月干法去胶、刻蚀、清洗设备国产率较高。按照国产设备中标数量从高到低排序,不同工艺设备国内厂家中标情况如下:刻蚀设备(44台)、沉积设备(29台)、炉管设备(26台)、干法去胶设备(25台)、前道检测设备(11台)、抛光设备(9台)、清洗设备(19台)、离子注入机(7台)、后道测试设备(12台)、涂胶显影设备(6台)、光刻机(1台)。其中国产率较高的环节主要为干法去胶设备(国产率81%)、刻蚀设备(54%)、抛光设备(43%)、清洗设备(58%)、涂胶显影设备(35.3%)。
阅读更多✚
报告称2022年全球半导体产能创历史新高,产能利用率93%
2022-04-24
据知名市场研究机构IC Insights的最新报告,全球半导体已安装总产能(installed capacity),今年将达到2.636亿片8英寸约当晶圆,同比增长8.7%,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半导体产能的提升,主要得力于SK Hynix和Winbond新建的大型内存工厂,以及的积极扩产,包括两座5nm和3nm先进工艺的产能增长,和位于南京的28nm工艺产能扩充。台积电今年预估资本开支超过400亿美元。
过去5年,全球半导体产能年增长率从2016年的4.0%提升到2021年的8.5%。
从历史上看,2002 年集成电路行业出现了晶圆产能的净损失,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七年后的 2009 年,集成电路行业的晶圆产能净损失更大。当年集成电路行业总产能创纪录地下降 6%,这是由于 2008 年和 2009 年资本支出削减了 29% 和 40%,以及 2008-2009 年集成电路市场严重低迷导致大量≤200mm 晶圆产能停产。2021 年,晶圆产能增长 8.5%,预计 2022 年将增长 8.7%,新增晶圆开工量创历史新高。
报告称,2022 年集成电路行业产能增长 8.7%,主要来自于今年计划新增的 10 座 300mm 晶圆厂(比 2021 年新增的少 3 座)。其中,最大的产能增长预计来自 SK 海力士和华邦电子的大型新内存工厂,以及台积电的三座新工厂(两座在中国台湾,一座在中国大陆)。其他新的 300mm 晶圆厂包括华润微电子的功率半导体晶圆厂;士兰微电子的功率分立器件和传感器晶圆厂;TI 的 RFAB2 模拟器件工厂;ST / Tower 的混合信号、功率、射频和代工晶圆厂;以及中芯国际的新代工厂。
即便有通货膨胀的压力、持续的供应链问题和其他经济困难,集成电路市场的需求仍然强劲。IC Insights 预测,今年的 IC 出货量将增长 9.2%。尽管有 10 家新的晶圆厂投入使用,但强劲的需求预计将有助于全球产能利用率在 2022 年保持在 93.0% 的较高水平,与 2021 年的 93.8% 相比仅略有下降。
创历史新高 2021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额达到1026亿美元
2022-04-21
SEMI最新发布的《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额较2020年激增44%至102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大陆地区再次成为半导体设备的最大市场,销售额增长58%,达到296亿美元,这是其连续第四年增长。
韩国是第二大设备市场,在2020年实现强劲增长后,销售额增长55%,达到250亿美元。中国台湾地区增长45%,达到249亿美元,位居第三。欧洲和北美分别增长了23%和17%,并继续从2020年的收缩中复苏。世界其他地区的销售额在2021上升了79%。从各类设备2021年销售额较2020年增长幅度来看,晶圆加工设备增长44%,其他前端销售增长22%,封装设备整体增长87%,总的测试设备增高涨30%。
SEMI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jit Manocha表示:“2021制造设备支出44%的增长凸显了全球半导体产业对产能增加的积极推动,这种扩大生产能力的驱动力超越了当前的供应失衡,该行业继续扩大规模,以应对各种新兴高科技应用,从而实现一个更智能的数字世界,带来无数社会效益。”
报告显示,全球晶圆加工设备的销售额在2021上升了44%,而其他的前端销售则增长了22%。所有地区的封装设备销售额都有很大的增长,从而整体增长了87%,而总的测试设备销售额增长了30%。
横琴粤澳深合区:助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融入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
2022-04-19
2021年9月5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明确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将横琴新区全面升级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前沿,并对相关产业进行规划布局,提出一系列具体务实的举措。其中,《方案》中特别提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可以看出,作为面向澳门及葡语系国家开放合作的前哨,横琴粤澳深合区已经被当作我国在集成电路等尖端科技领域主动融入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要关口区域。未来横琴粤澳深合区将作为吸引全球集成电路优质创新资源落地集聚和融合发展的主阵地,在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发挥更大支撑作用。
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横琴粤澳深合区具备现实基础
2009年,横琴新区设立,2015年横琴自贸片区正式挂牌,自此横琴先后成为中国(广东)自贸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平台。经过十余年发展,横琴已经从边陲小岛发展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文化生活多元的现代化新城。2020年末,横琴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达468.07亿元,实际吸收外资18.27亿元,同比增长13.8%。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28家,占珠海市的15.6%。澳门四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横琴分部全部启动运营,2020年新孵化澳门创业项目260个,同比增长113%。
2019年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提出,要在横琴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其中,休闲旅游、商贸物流、医学生物是《纲要》中提出粤澳产业合作的重点领域。但此次发布的《方案》则将横琴深合区的产业布局扩大化,加入了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新能源等尖端新技术产业领域,无疑是给予横琴更高的战略定位与产业承载。
集成电路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也是加速数字经济赋能升级、支撑新基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产业。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局势愈发复杂的当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更加复杂的全球竞争环境,亟待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加主动融入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之中。澳门在集成电路领域一直以来就具备全球领先的创新竞争力,充分深化和澳门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合作是我国更加紧密地同全球集成电路创新链联系互动,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横琴作为国家对澳服务的主要载体,更是澳门集成电路创新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最便利、最适宜的新空间。因此,选择在横琴粤澳深合区重点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具有着较强的现实基础。
一是税收政策优势。本次出台的《方案》明确了一批对横琴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具有重大利好的支持政策。对集成电路产业而言最具吸引力的是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和对在深合区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的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尤其是后者有利于吸引澳门集成电路领域的高端人才到横琴创业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两地的集成电路创新协同。
二是产业基础优势。截至2020年年底,横琴已吸引集成电路产业相关注册企业超过400家,在高速接口IP、GPU、显示专用芯片和MEMS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点集成电路企业,部分领域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澳门大学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横琴设立分部,使得横琴成为承载澳门集成电路创新资源最便利、最通畅的区域,未来随着更多集成电路企业落地横琴,将充分利用澳门集成电路前沿创新领域的策源优势,积极探索新技术新范式的产业化可能,助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三是营商环境优势。横琴为澳门投资者提供在横琴的商事登记认证“一条龙”服务,并推出全国首个个体经营台账式备案系统,是国内首创的对澳服务模式,有利于提升澳门投资者在横琴新区市场准入的便利度。此外横琴还有充足的空间载体可以承接澳门创新资源的落地。目前,横琴现有未开发的土地超过10平方公里,各种类型、层级的楼宇载体近300万平方米,已建有“粤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专业产业园区,正在建设的横琴科学城产业载体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为各类产业和创新资源的落地预留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四是国际合作优势。横琴地处粤港澳结合部,在当今集成电路产业全球供应链愈加割裂和“逆全球化”的趋势下,横琴可以充分利用澳门与葡语国家联系紧密的优势,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集成电路下游产业上的国际化合作,将横琴打造成为“中国芯”国际化的“桥头堡”,和集成电路产业“双循环”战略支点的实际载体。
促进产业多元化,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推动横琴粤澳深合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是践行国家支持澳门发展的理性选择。集成电路作为支撑数字经济和新基建发展的新兴产业,是澳门实现产业多元的重要方向之一,而横琴拥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可以在科研协同、产业化联动、成果转化和孵化、金融服务等领域提供广阔空间,为澳门长远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注入新动力。
推动横琴粤澳深合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是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加速融合的重要路径。澳门和横琴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合作潜力,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和竞争优势融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战略大局。澳门在集成电路特色领域创新上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然而澳门集成电路产业链不完善和硬软条件的缺失,制约澳门创新策源能力的放大和升级,导致大量创新成果只能停留在研究阶段。而横琴在集成电路领域则有着较为完备的产业基础和创新环境,亟需和澳门联合优势、互补不足。
推动横琴粤澳深合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是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佳选择。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展望“十四五”,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为我国谋划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程的重点。尤其是集成电路产业,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深化国际合作上遇到巨大阻力。澳门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能够成为深化并扩大与国际集成电路交流与合作,主动融入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国际化窗口。
充分利用区域和政策优势,打造集成电路产业生态
一是发挥优势,打造产业跃升主抓手。当前横琴尽管拥有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横琴分部等创新平台,但没有针对集成电路产业的特点做出制度创新的突破,没有用好横琴新区在政策上的优势去建立珠澳集成电路创新资源融合互动的长期机制,缺乏助力两地产业融合跃升的重大创新平台等产业“主抓手”。此外,在人才普遍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深合区要大量引进国内外集成电路优秀人才,需要革新思维,在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方面下功夫。建议充分利用澳门、横琴深度合作区区域和政策优势,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国际化合作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强化对外合作和人才、技术引进,聚焦优势领域,加速澳门前沿创新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效率,支撑澳门的产业多元化发展。
二是全面融合,高位谋划打造芯生态。当前深合区的建设,将过去粤澳合作中面临的“澳门制度过不来、国内制度过不去”以及由此导致的资金、人员、技术等要素流动不畅等困难全面解决,这让深合区在澳门集成电路设计创新资源衔接和转化落地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建议将横琴深合区集成电路的发展规划全面融于广东集成电路产业整体布局,根据《方案》中明确的“加快构建特色芯片设计、测试和检测的微电子产业链”要求,推动深合区成为粤澳集成电路设计协同创新合作的主要集聚区,进行重点布局,并强化支持力度。建议由深合区管委会牵头协调,按照《若干意见》政策文件要求,制定《横琴深合区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行动计划》,重点研判深合区在特色芯片设计、测试和检测等领域的细分发展方向、主要定位和实施路径,助力深合区打造以集成电路设计业为主的产业生态。
三是充分联动,拓展产业发展芯空间。横琴深合区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承载地和承接澳门创新资源转化的主阵地,必定要有足够的空间资源作为支撑。但当前横琴深合区可以开发的土地有限,因此必须要和珠海形成深度互动。作为深合区的外围延伸,珠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起步早、规模大、技术优势明显,若与横琴合力打造环横琴深合区的新经济区域,势必可以获得更多来自深合区和澳门发展的红利。建议充分依托珠海现有集成电路产业基础,实现深合区与珠海联动发展,拓展产业发展芯空间。
国内半导体设备3月招投标情况:北方华创中标25台
2022-04-18
国内晶圆厂商3月份招标数据:
华虹半导体:PVD+3台,CVD+24台,EPI+2台,ECP+3台,光刻机+1台,干法刻蚀+24台,湿法刻蚀+5台,前道检测+5台,前道计量+14台,干法清洗+2台,湿法清洗+15台,去胶+9台,刷片机+3台,CMP+4台,退火+8台,离子注入+11台,氧化扩散+2台,后道封装+6台
上海积塔半导体:干法刻蚀+1台,湿法刻蚀+1台,涂胶显影+1台,氧化扩散+15台,探针台+7台
华润微:湿法刻蚀+2台,湿法清洗+1台
上海新微:PVD+1台
上海新硅聚合:CMP+1台
福建晋华:CVD+1台,前道计量+1台
燕东微电子:湿法清洗+7台
国内设备厂商中标数据:
北方华创:PVD+4台,干法刻蚀+6台,湿法清洗+7台,退火+7台,氧化扩散+1台
盛美半导体:ECP+1台,湿法清洗+5台,去胶+5台
沈阳拓荆:CVD+3台;上海微电子:退火+2台,缺陷检测显微镜+1台
华海清科:CMP+3台;中科信电子装备:离子注入机+1台
中科飞测:前道检测+1台;新益昌:粘片机+121台
半导体设备及材料行业景气度与国产替代进度、晶圆厂扩张以及技术迭代息息相关,国产替代进度和晶圆厂扩张决定着当前景气周期内对国产半导体设备及材料的需求,而技术创新带来的的技术迭代则不断驱动着半导体设备及材料的需求长周期持续向上,国产替代是本轮半导体设备及材料景气度高企的核心驱动力。
2021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296亿美元,同比增长58%,占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的28.9%,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半导体设备收入的增长与晶圆厂扩张息息相关,晶圆厂扩产的资本支出中的70-80%左右将用于购买半导体设备,截止2021年底,国内主要晶圆厂扩产计划:中芯国际总扩产计划24万片/月,其中中芯京城10万片/月,中芯深圳4万片/月,中芯临港10万片/月;华虹半导体计划扩产4万片/月;长江存储总产能规划,一期10万片/月,二期20万片/月,总产能目标30万片/月;合肥长鑫2021年扩产6万片/月,2022年有望达到12万片/月,总产能目标30万片/月;粤芯半导体一期二期产能4万年/月,总产能目标12万年/月。
广东:加快芯片战略储备中心建设
2022-04-15
日前,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2022年广东省数字经济工作要点》提出,全面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加快湾区半导体、广大融智、智能传感器三大产业集团建设,大力推动集成电路制造项目落地建设,推进深圳中芯国际、粤芯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投产。继续组织举办中国IC30人圆桌会。
同时,推进关键芯片供应及应用,加快芯片战略储备中心建设,实施汽车芯片应用牵引工程,引导汽车“链主”企业牵头开展关键芯片研发验证和产业化应用。围绕“广东强芯”工程战略部署,布局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芯片设计与制造”战略专项。
附全文:
2022年广东省数字经济工作要点
为贯彻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落实好《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全面建设数字经济强省,现制定2022年广东省数字经济工作要点如下。
一、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
(一)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升广州、深圳“千兆城市”建设水平,支持其他符合条件的城市继续申报“千兆城市”,推动千兆光纤进家庭。推进电信运营企业、铁塔公司完善5G网络建设,加快700MHz5G基站规划建设,推动城市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提高5G网络覆盖质量。持续推动20户以上自然村光纤接入、4G网络覆盖。加强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与服务的管理,做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信息公共服务。(省通信管理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广电局,第一个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建设存储和计算等基础设施。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布局建设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推动一批重大数据中心项目落地。支持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深圳鹏城云脑、横琴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深圳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试点,研究编制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推动各地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广东省分中心。(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省通信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实施“粤港澳跨海智慧通道工程”“广州港南沙港区集装箱码头智慧港口工程”等重点项目。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智慧创新应用,提升监测设备集成联网水平。推进智慧水利工程建设,提升江河水系、水利工程感知监测能力。完善邮政业信息化监管平台,推进邮政业智能安检系统研发和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试点。推进省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应急领域数据全生命周期治理,实现多灾种事故灾害链断链分析、断链减灾、断链救灾、灾害链建模创新应用。(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应急管理厅、省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发挥数据要素作用
(四)建立健全数据法规制度体系。出台《广东省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研究制订《广东省数据条例》。推进公共数据资产登记与评估试点,研究制订公共数据资产登记相关制度。(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四)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完善公共数据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省公共数据运营机构,健全公共数据运营规则。开展首席数据官制度试点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省首席数据官制度试点评估体系。加速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实施数字增值、数据增富工程,谋划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大脑”,推广企业首席数据官。(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五)促进数据交易流通。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建设省数据交易场所,支持建设深圳市数据交易所,建立健全数据权益、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性制度规范。推动数据经纪人试点,规范开展数据要素市场流通中介服务,探索建立数据经纪人管理制度。推进“数据海关”试点,开展跨境数据流通的审查、评估、监管等工作,探索建立跨境数据监管制度。(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三、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
(七)全面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加快湾区半导体、广大融智、智能传感器三大产业集团建设,大力推动集成电路制造项目落地建设,推进深圳中芯国际、粤芯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投产。继续组织举办中国IC30人圆桌会。推进关键芯片供应及应用,加快芯片战略储备中心建设,实施汽车芯片应用牵引工程,引导汽车“链主”企业牵头开展关键芯片研发验证和产业化应用。围绕“广东强芯”工程战略部署,布局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芯片设计与制造”战略专项。(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八)全面实施广东省核心软件攻关工程。支持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组织龙头企业率先开放电子信息、汽车、先进装备及家电4类应用场景,联合国内软件企业进行攻关,形成系统化的行业解决方案。创新科技攻关项目形成和管理以及资金管理模式等机制。强化省市协同,鼓励地市政府结合优势产业协同推进项目攻关,开展攻关基地建设和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深度融合的核心软件应用生态。推动设立工业软件基金,培育引进工业软件优秀企业。加大高质量软件人才培育力度,支持引导省内优势高校打造集成电路、软件学院和相关学科建设。(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九)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推进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聚焦芯片设计与制造、工业软件、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国家新型显示、国家第三代半导体、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十)大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加快风华高科、潮州三环、惠州TCL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汕头立讯精密等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国资企业加大投资布局力度。培育省级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园,指导企业积极承担产业基础再造和高质量发展工程。培育壮大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办好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积极推广“百城千屏”,加快4K超高清电视频道建设和内容生产,推进超高清视频在工业检测、教育、医疗、安防、应急等行业广泛应用。支持华星光电t7、t9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出台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加大操作系统、数据库等重点产品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研发开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省广电局)
(十一)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支持广州、深圳等符合条件的地市创建中国软件名园试点,分类分领域精准做好惠企政策解读宣贯,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国家软件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开源软件生态建设。支持广州国家级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创建,推动区块链+智能制造应用创新。支持建设国家级网络安全产业园,推动全省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省税务局)
(十二)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统筹推进广州、深圳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加快人工智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成果转化,推进国家、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平台体系。培育省级人工智能、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开展园区评估,提升园区质量。新培育一批骨干(培育)企业,组织企业与重点行业开展对接活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医疗器械等行业深度融合应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
四、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
(十三)全面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探索制造业整体数字化转型新模式,以“一企一策”“一行一策”“一园一策”“一链一策”,支持骨干企业打造行业应用标杆示范,推动中小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做深5G+工业互联网行业融合应用,开展产业数字化复合型人才改革试点,新增推动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行动计划,培育第二批生态合作伙伴,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案例经验推广,组织智能制造进汽车产业集群对接活动。支持国资企业强化工业互联网应用,建设工业数字化示范项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
(十三)发展数字农业。围绕“三个创建、八个培育”,实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行动计划。联合推进数字农业功能性产业园、数字农业农村试点县、田头智慧小站工作、开展数字农民大培训。推进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结合广东荔枝、徐闻菠萝、梅州柚子等特色水果“12221”市场营销,建设全省农产品营销大数据。组织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营销讲师开展互联网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掌握互联网销售、店铺运营、物流配送处理等数字技能,建设数字农业人才队伍。鼓励电商平台开设广东农产品销售专区。充分发挥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优秀示范县进行产品和业务对接,扩大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
(十四)发展数字商贸。深入推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支持广州市创建国家数字贸易示范区,培育省级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和数字贸易重点企业,扩大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持续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继续完善“六体系两平台”。(省商务厅)
(十五)发展数字金融。支持广州市实施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继续推进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探索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以数字金融纾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十六)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进省交通运输厅一体化数字平台、智慧航道、数字农村公路、两客一危一重智能视频系统等重点项目和业务协同平台建设,启动编制适合我省交通现状和交通特点的智慧公路建设指南。加快邮政快递业升级,推动县域城乡寄递物流运输的无人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有效构建公共集约、便民高效、辐射全国、覆盖城乡的物流网络。(省交通运输厅、省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
(十八)提高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强化“粤省事”平台开放集成能力,建设完善“粤省事”APP。提高“粤商通”平台涉企服务水平,推广应用粤商码免证办、业务授权等“粤商通”平台基础能力。深化“粤省心”平台应用,加快推动“粤省心”省级平台与各地市平台、政务服务网、“粤系列”平台互联互通。全面部署“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实现全省行政村和镇(街)全覆盖。(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十九)发展智慧教育。完善“互联网+教育”资源服务大平台、“粤教翔云”服务平台等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互联网环境下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试点项目。(省教育厅)
(二十)发展智慧医疗。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发展“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护理、网约药师服务,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推广人工智能诊断技术、临床辅助决策、智能化医学设备应用。(省卫生健康委)
(二十一)发展智慧文旅。推动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壮大云演艺、云展览、数字艺术等新型文化业态,打造沉浸式演艺、灯光秀/夜游等新型文旅消费场景,建设智慧图书馆、博物馆、智慧美术馆和剧场等数字文化场馆。(省文化和旅游厅)
(二十二)发展智慧养老。加快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动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加强推广和使用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依托省市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中心建立健全覆盖本辖区内居家老年人的信息库,实现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精准对接,促进养老资源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省民政厅)
(二十三)发展数字住建。推进“数字住建”框架下的数据资源中心、CIM基础平台、数字住房、数字建造、数字城乡等五项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创建智能建造重点示范城市,推动粤安居平台推广应用,实现“住房一张图、监管一张网、服务一平台”的数字住房建设目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二十四)加强数字应急建设。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强应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应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应急指挥网络省、市、县、镇、村五级贯通,深化“一网统管”统筹发展和安全专题建设,强化安全规范高效的数据治理应用,构建开放共享普惠的智慧应急体系,推进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依靠数字技术提升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省应急管理厅、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六、健全完善治理和安全体系
(二十五)加强数字经济监管规范。制订《平台经济企业合规经营指引》《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竞争合规手册》等政策措施,指导平台企业开展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申报辅导,加强对大型互联网平台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执法规制,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加强电商平台知识产权治理,支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协会、知识产权快维中心和维权援助中心等知识产权快保护机构为数字经济产业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版权保护,强化对互联网行业的主动监管,创新版权监管手段,提高版权保护有效性和精准度。(省市场监管局,省委宣传部)
(二十六)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保障。严格落实《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重要法规政策,加强重要数据安全保障,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能力。推进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应急处置和风险评估机制,强化个人信息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环节安全管理。推进国家2022年工业领域数据安全试点省份建设,探索部分工业行业数据安全机制。(省委网信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
七、加强统筹指导和政策保障
(二十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数字经济重大政策制定和重点任务推进,强化数字经济领域要素资源配置保障。出台《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指引》,明确工作方向、工作内容,指导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数字经济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
(二十八)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组织开展全省数字经济干部培训,提升干部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加快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区块链、智能制造等领域人才培养,鼓励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开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数字经济高素质人才。修订人才优粤卡实施办法,完善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支持汕头市高标准举办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吸引高端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集聚。(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九)强化资金支持。统筹财政资金积极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支持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集成创新应用、高端电子元器件产业化和集成电路首轮流片等项目建设。发挥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使用效能,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集成电路产业。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大数字经济领域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数字经济企业的信贷支持。(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强化统计监测。开展数字经济统计监测,指导深圳、东莞开展监测试点探索,推动形成数字经济科学、全面、有效的统计监测方法。(省统计局)
SEMI:2021年中国大陆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额同比增58%,至296亿美元
2022-04-14
近日,SEMI发布《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额激增,相比2020年的712亿美元增长了44%,达到1026亿美元,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大陆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
具体来看,中国大陆第二次成为全球半导体设备的最大市场,销售额增长了58%,达到296亿美元,在全球市场占比高达41.6%。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连续第四年出现增长。
韩国是全球第二大半导体设备市场。在2020年实现强劲增长后,韩国半导体设备的销售额于2021年增长55%,达到250亿美元。中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增长了45%,达到249亿美元,位居第三。欧洲和北美设备市场分别增长了23%和17%,销售额分别为32.5亿美元和76.1亿美元,自2020年的市场收缩后继续保持复苏态势。日本半导体市场销售额为78亿美元,同比增长3%。世界其他地区的销售额在2021上升了79%。
此外,2021年全球晶圆加工设备的销售额上升了44%,其他的前端设备销售额则呈现出了22%的增长。全球所有地区的封装设备销售额都有很大的增长,市场规模整体增长了87%。测试设备总体销售额增长了30%。
SEMI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jit Manocha表示,2021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支出增长了44%,凸显了全球半导体产业对产能增加的积极推动。这种扩大生产能力的驱动力有助于缓解当前的供应失衡现象。该行业应继续扩大规模,以应对各种新兴高科技应用,从而创造一个更智能的数字世界,带来更显著的社会效益。
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市场的迅速增长,显然与各大晶圆厂商代工产能的扩充有关。半导体行业专家池宪念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受旺盛需求驱动,近两年各大厂商正在加快扩大产能。这导致了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以超过40%的增幅迅猛发展。
5G 需求升级、新能源汽车起量、物联网应用等对半导体的需求仍在不断增长。基于此,池宪念认为,未来三年内,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其增速会稍低于2021年的数值。
上海发布集成电路新政,多项举措为产业保驾护航
2022-04-13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新时期促进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下称《政策》),明确了总则及人才、企业培育、投融资、研发和应用、长三角协同创新、行业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持政策。
《政策》更加注重对集成电路产业链生产、装备、材料、EDA等核心环节的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政策》提出对于符合一下条件的项目,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一)对于零部件、原材料等自主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销售的集成电路装备材料重大项目,支持比例为项目新增投资的30%,支持金额原则上不高于1亿元;(二)对于EDA、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重大项目,项目新增投资可放宽到不低于5000万元,支持比例为项目新增投资额的30%,支持金额原则上不高于1亿元;(三)对于符合条件的设计企业开展有利于促进本市集成电路线宽小于28纳米(含)工艺产线应用的流片服务,相关流片费计入项目新增投资,对流片费给予30%的支持,支持金额原则上不高于1亿元。同时,《政策》还提出要加强集成电路中小企业设计企业产能保障,建立机制优先服务承担国家技术攻关任务或研制重要产品的中小设计企业产能需求。
《政策》进一步完善了上一轮政策的部分内容,新增条款加强了统筹和联动支持力度。在投融资支持政策方面,《政策》提出创新信贷支持和软件行业融资方式,同时表示支持保险机构参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指出加强适合集成电路产业特点的保险产品供给,探索建立集成电路保险共保体及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自主安全可控装备、材料、EDA上线验证,研究制订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的信心。在研发和应用支持政策方面,《政策》围绕集成电路装备材料等重点领域布局科技重大专项,强调优化集成电路生产线和中试线开展工程产品首轮流片。此外,加大对自主安全可控装备材料的验证和应用支持力度,对本市集成电路产线和中试线为本市集成电路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验证服务的,给予一定研发补贴。其中,单台装备验证最高不超过100万元,每批材料验证最高50万元。
《政策》除了持续加大对本市的扶持,还注重支持长三角的协同发展。《政策》表示要依托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集成电路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算法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需求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发展合作需求,重点吸引长三角各类创新主体参与揭榜。
对于本市处于示范应用阶段的集成电路重大装备在长三角区域集成电路产线首次应用的,按照专项资金“制造商—用户”双向支持政策给予一定支持,以促进长三角区域集成电路装备行业联动。同时举办长三角软件算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和EDA大赛,吸引全球创新算法、信息技术创新成果在上海应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