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加强产业技术攻关与知识产权协同联动
近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应。
“知识产权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任爱光在谈及制造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十年来,从基础材料、基础软硬件到重大装备、重大工程,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制造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每亿元营业收入高价值专利数从2012年0.62件提升至2020年2.38件。
任爱光表示,作为产业主管部门,工信部多措并举,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对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护航”“助航”作用,营造公平有序的创新创业环境。
一是持续强化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在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统筹组织下,建立了部际合作、部省互动、行业与专业机构共同支撑的知识产权协同推进工作体系。近10年来,我们制定了70多项制造业相关规划,均明确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十三五”期间,我部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了《制造业知识产权行动计划》,从制造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等方面部署了14条具体任务。连续十年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年度知识产权推进计划》,累计支持各类主体开展300余项推进计划项目研究。
二是提升制造业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先后支持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重点领域专利导航与布局研究工作,研判分析相关领域知识产权发展态势。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挥专利优先审查机制作用,畅通制造业重点领域专利审查“绿色通道”。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设,促进专利等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优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和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建设,支持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知识产权实务培训,2019年以来,钢铁、动力电池等行业多次成功应对海外知识产权诉讼。参与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积极开展“剑网”“冬奥网络版权保护”等专项行动,“十三五”期间,部省两级电信主管部门处置违法违规网站3936个。
下一步,工信部将进一步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紧扣科技自立自强,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制造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布局,助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谈及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任爱光表示,近些年,工信部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根本,持续完善政策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巩固和增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
一是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确定了20个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取得积极成效。
二是优先支持纳入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库的企业,其中,截至2021年12月,认定3307家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1253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三是持续推进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工作,累计培育2800余家试点企业,其中包括18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任爱光表示,据统计,近3年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收入总额达到573.15亿元,平均增长率约15%,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累计131.33亿元,知识产权作价投资入股总额约为28.32亿元,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企业占比为95.2%。
四是将知识产权作为夯实产业技术基础的重要发力点。开展“制造业知识产权大课堂”等系列活动,每年度平均覆盖2000余人次,累计遴选125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咨询等技术基础服务。
五是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等国际组织在中小企业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任爱光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十四五”期间的制造业知识产权行动计划,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业技术攻关与知识产权协同联动,促进关键领域高质量知识产权供给,引导行业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与管理水平,优化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进一步推动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组织交流合作。
阅读更多✚
SEMI:2024年底大陆将新建成31座晶圆厂,均锁定成熟制程
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在晶圆厂建厂速度全球第一,预计至2024年底,将建立31座大型晶圆厂,且全部锁定成熟制程。由于目前成熟制程市场需求急转直下,未来随着全球大量开出新产能,业界忧心恐导致市场严重供过于求。
根据SEMI统计,大陆至2024年底,将新建立31座大型晶圆厂,超越台湾同期间预定投入运作的19座,以及美国预期的12座。华尔街日报分析,这最终可能让更多买家依赖中国大陆的基本芯片。
大陆的晶圆厂建造计划中,很大一部分以成熟制程生产晶片;相比之下,全球几家大型半导体业者则是聚焦投资先进制程的晶圆厂。在生产较复杂精细的先进制程半导体方面,由于被美国的持续限制和打压,使得中国大陆难以取得先进制程芯片制造设备,从而在发展先进制程芯片制造上受阻(比如中芯国际)。这种情况已使一些大陆芯片业者调整路径,开始更多的聚焦较成熟制程技术。
分析师表示,此举可能使大陆成为成熟制程芯片领域市场的强权。这类成熟制程芯片包含许多现在需求量最高的处理器,包括执行许多基本功能的微控制器,也包括普遍用于车辆、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的电源管理芯片等。
目前全球顶尖芯片制造业者都在大力投资先进制程,因为先进制程芯片带来的利润较高,也代表着产业的未来。例如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二季度的财显示,其7nm以下的先进芯片贡献的营收占比已过半。
当然,成熟制程的市场需求也在持续扩大,大陆芯片制造商发力成熟制程也确实将会带来市占率和芯片自给率的提升。
根据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的预测数据显示,2020到2030年的10年间,28nm芯片的需求将增加逾两倍至281亿美元。到了2025年,全球28nm制程晶片40%的产能会是在中国大陆,远高于去年的1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的数据还显示,2022年中国大陆的芯片自给率将提升至25.61%。
阅读更多✚
半导体设备6月招投标情况:设备国产率持续提升
2022年6月国内主流晶圆厂公开标68台设备
以长江存储、华力集成、华力微电子、福建晋华、华虹无锡、合肥晶合、上海积塔、中车时代、中芯绍兴、武汉新芯10家中国大陆主要的IDM或代工企业为统计样本,通过中国国际招标网对上述晶圆厂中标情况进行梳理(详细样本选取规则见本节末说明)。2022年6月国内10家主流晶圆厂共开标68台工艺设备,前六个月合计开标548台工艺设备。
分晶圆厂看,2022年6月上海积塔为主要扩产厂家,共开标52台工艺设备。不同厂家扩产及招标节奏不同,因此不同时间段各厂家扩产差异性较大。2022年6月开标的68台设备主要来自上海积塔(52台)、华虹无锡(11台)、福建晋华(3台)、华力集成(1台),上海积塔及华虹无锡扩产贡献主要增量。
2022 年 1-6 月,华虹无锡开标 291 台工艺设备,贡献主要增量。2022 年 1-6 月开标的 548 台设备主要来自华虹无锡(291 台)、上海积塔(210 台)、时代电气(16 台)、福建晋华(23 台)、华力集成(6 台)、华力微电子(2 台),华虹无锡及上海积塔贡献主要增量。
分设备看,干法去胶机、后道测试、清洗设备贡献22年6月主要扩产增量。晶圆厂设备布局往往以光刻机为核心,围绕以多台刻蚀、薄膜沉积、清洗等设备,由于不同招标批次对应设备采购种类不同,因此不同时期工艺设备招标种类也会有所不同。2022年6月开标的68台设备中,按照不同工艺设备开标数量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干法去胶机(14台)、清洗设备(13台)、后道测试设备(11台)、离子注入机(9台)、沉积设备(8台)、刻蚀设备(8台)、前道检测设备(2台)、炉管设备(2台)、抛光设备(1台)。
炉管、刻蚀、沉积设备贡献22年1-6月主要扩产增量。2022年1-6月开标的548台设备中,按照不同工艺设备开标数量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炉管设备(119台)、沉积设备(97台)、刻蚀设备(82台)、前道检测设备(64台)、后道测试设备(46台)、清洗设备(33台)、干法去胶设备(31台)、离子注入机(28台)抛光设备(21台)、涂胶显影设备(17台)、光刻机(10台)。
设备国产率:刻蚀、干法去胶等设备国产率较高
2022年6月中国大陆设备中标数量为44台,国产率达64.7%。我们以设备中标台数计算国产率(包含拥有翻新业务的厂家),由于不同设备价值量不同,因此与实际市场规模测算的国产率有一定差异。且考虑不同晶圆厂、不同工艺设备的招标批次不同,中国大陆厂家中标频次分布未必平均,造成国产率有一定波动。近年来受益于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盛美半导体、芯源微、屹唐半导体、至纯科技、华海清科等中国大陆厂家的不断发展,在刻蚀、沉积、清洗、抛光、干法去胶、炉管、涂胶显影等领域半导体设备中标国产率较高。从年度数据来看,2021年设备国产率达27.4%,较2020年16.8%有明显提升。2022年6月主流晶圆厂开标的68台设备中,源自中国大陆厂家制造的设备共计44台,占比达64.7%;2022年1-6月开标的548台设备中,源自中国大陆厂家制造的设备共计189台,占比达34.5%。
分晶圆厂看,2022年1-6月,上海积塔设备国产率超50%。2022年1-6月开标的548台设备主要来自华虹无锡(291台)、上海积塔(210台)、时代电气(16台)、福建晋华(23台)、华力集成(6台)、华力微电子(2台)。国产设备中标数较多的晶圆厂为上海积塔(126台)、华虹无锡(45台)、时代电气(8台)、福建晋华(9台)。其中上海积塔国产率超50%,华虹无锡开标设备中国外设备占比较高,国产率约为 15.5%。
分设备看:22年1-6月干法去胶、刻蚀、清洗设备国产率较高。按照国产设备中标数量从高到低排序,不同工艺设备国内厂家中标情况如下:刻蚀设备(44台)、沉积设备(29台)、炉管设备(26台)、干法去胶设备(25台)、前道检测设备(11台)、抛光设备(9台)、清洗设备(19台)、离子注入机(7台)、后道测试设备(12台)、涂胶显影设备(6台)、光刻机(1台)。其中国产率较高的环节主要为干法去胶设备(国产率81%)、刻蚀设备(54%)、抛光设备(43%)、清洗设备(58%)、涂胶显影设备(35.3%)。
阅读更多✚
深圳:建成投产中芯国际12英寸线
2022-04-12
“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稳住制造业的基本盘,让制造业空间得到更好保障,让搞实体经济的企业更有信心、更有希望。”4月11日上午,深圳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
2022年,深圳将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突出高端制造,推动宝安燕罗、龙岗宝龙、龙华九龙山、坪山高新南、光明凤凰、深汕智造城等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提速,推进产业业态升级。
深圳还将全力推动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加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投资力度,建成投产中芯国际12英寸线、华星光电T7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5个百亿级、10个三十亿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全面完成工业园区转供电改造,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2%以上。还将推进先进制造业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打造一批灯塔工厂,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深圳将对集成电路等高新企业最高1000万资助
2022-04-11
近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为了激发专精特新的创新活力,深圳将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向中小企业开放的公共中试平台及成果转化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建设中试生产线并向社会开放,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
除了对企业的大力度支撑,同时也在人才方面开始发力。一方面是在税收政策上强化企业人才支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聘用的具有高级管理或者技术职务的人员,按规定纳入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政策申报范围。
另一方面,重视“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培养。将委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开设专精特新企业家高级研修班,据悉去年深圳有130名企业高管接受了培训。同时,深圳的企业家培育工程和产业紧缺人才培训计划,也优先录取专精特新企业负责人和企业相关人才,帮助企业提升人才储备水平。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深圳将支持大专院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与专精特新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建设学生实训基地。
晶圆厂集中扩产,国产设备零部件有望受益
2022-04-08
半导体设备市场增长,推动供应链相关行业国产化根据SEMI数据,2021年半导体设备的全球销售额预计同比增长45%,增至103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由于半导体持续短缺,各大晶圆厂正在加快扩大产能,市场增长持续超出预期,2022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有望达到1140亿美元。
集成电路设备领域增长长期保持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通常表现为2-3家行业龙头占在半导体制造各个环节所需设备的大部分设备份额,在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光刻机、薄膜沉积和刻蚀机这三大设备领域表现尤为明显。在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光刻精度决定了元器件刻画的尺寸,刻蚀和薄膜沉积的精度则决定了实际加工后的结果和良率,这三大设备占据整个集成电路前道设备价值的近70%。
而在这三大领域中,ASML 独自垄断高端光刻机,泛林半导体LAM是刻蚀领域的龙头企
业,AMAT更是长年保持行业第一,在多领域都占用重要市场份额。
据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统计,中国大陆56家主要半导体设备制造商2020年销售额为242.9亿元,同比增长59%。国产设备不仅营收和利润快速上升,在创新层面也不断突破,例如北方华创的12英寸电感道等离子体干法金属刻蚀机、盛美股份的3D硅通孔电镀设备、中微股份的深紫外LED MOCVD设备等。
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景气向上的背景下,其供应链相关企业有望受益。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实力的壮大,驱动国内半导体设备零部件产业的高速发展,零部件的国产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晶圆厂能增加,设备零部件国产化进程持续推进
近年来,全球主力晶圆代工和IDM公布了新一轮扩产计划。缺芯环境下,为满足市场需求,各晶圆厂加大扩产力度,资本支出也随之增加。目前,台积电、联电、格芯、中芯国际、世界先进、力积电这几家主要晶圆代工厂2022年资本支出合计达548-588亿美元,包括台积电公布资本开支400-440亿美元,联电30亿美元,格芯45亿美元,中芯国际达约50亿美元,世界先进8.6亿美元。
聚焦国内市场,2020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芯片市场规模为1434亿美元,中国大陆半导体芯片产值约为227亿美元,占比约15.9%,按照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到2025年可能最多只能达到20%。远远落后于目标70%,由此可见,中国大陆晶圆厂山还有较大空间以提升自给率,扩产势在必行,从而带动晶圆厂对设备零部件的需求持续增长。
中芯国际2021年营收超340亿元,同比增长近四成
2022-04-06
2 月 10 日,中芯国际发布了未经审计的 2021 年第四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中芯国际第四季度营收达 15.801 亿美元,相较于 2020 年第四季度的 9.811 亿美元营收,增长 61.1%;第四季度毛利达 5.528 亿美元,相较于 2020 年第四季度的 1.768 亿美元毛利,同比增长 212.7%,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了 35.0%。
中芯国际在财报中表示,公司单季销售收入首超 15 亿美元(约 95 亿元人民币),全年销售收入 54 亿美元(约 343 亿元人民币),年增 39%,是当年全球前四大纯晶圆代工厂中成长最快的公司,毛利率、经营利润率、净利率等多项财务指标亦创历史新高。
中芯国际管理层评论说:“2021 年,是中芯发展历程中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全球范围的缺芯潮和对本土、 在地制造的旺盛需求给公司带来难得的机遇,实体清单的限制又给公司的发展设置了众多障碍。公司迎难而上,围绕’保障生产连续性、满足客户需求、缓解产业链短缺’这一首要任务,精准攻坚克难,并取得喜人成绩。
研发支出方面,中芯国际 2021 年四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第四季度的研究及开发开支从第三季度的 1.674 亿美元增加至 1.721 亿美元,变动主要由于 2021 年第四季研发活动增加。
公开资料显示,中芯国际是中国内地技术最先进、配套最完善、规模最大、 跨国经营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集团,提供 0.35 微米到 14 纳米不同技术节点的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公司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并在上海建有一座 200mm 晶圆厂和一座拥有实际控制权的 300mm 先进制程晶圆厂;在北京建有一座 300mm 晶圆厂和一座控股的 300mm 晶圆厂;在天津建有一座 200mm 晶圆厂;在深圳建有一座控股的 200mm 晶圆厂。
2022 年产能将实现大幅提升
中芯国际称,2022 年依然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产能全线紧缺逐步转入结构性紧缺,而中芯国际多年积累下来的产品平台和产能集中在产业的结构性缺口。基于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公司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增速会好于代工业平均值,毛利率高于公司 2021 年水平。
对于 2022 年的营收及毛利率情况,中芯国际预计,2022 年第一季度收入环比增长 15%-17%,毛利率介于 36%-38% 的范围内。
产能方面,财报显示,中芯国际 2021 年第四季度月产能由三季度的 593875 片 8 英寸约当晶圆增加至 621000 片 8 英寸约当晶圆,产能利用率达 99.4%。
此外,中芯国际表示,为了持续推进已有老厂扩建及三个新厂项目,2022 年依然是投入高峰期,资本开支预计约为 50 亿美元,产能增量预计高于去年。
中芯国际联合 CEO 赵海军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2022 年初上海临港项目已破土动工,北京和深圳两个项目稳步推进,预计 2022 年底投入生产。中芯国际 2021 年新增月产能 10 万片折合 8 英寸,2022 年计划产能增量将多于 2021 年。三个新项目满产后,将使公司总产能倍增。”
SEMI报告:2022年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预计将达到1070亿美元的新高
2022-03-23
美国加州时间2022年3月22日—SEMI在其最新的季度《世界晶圆厂预测报告》(World Fab Forecast)中指出,2022年全球前端晶圆厂设备支出预计将比去年同期增长18%(YOY),达到107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这是在2021年激增42%后的连续第三年增长。
SEMI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jit Manocha表示:“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是半导体行业的一个历史性里程碑。这是对不断增加和升级产能来应对各种市场和新兴应用的不懈努力的肯定,巩固了产业长期增长的预期,使电子产品能够满足数字世界的需求。”
SEMI企业营销和市场情报团队的副总裁Sanjay Malhotra表示:“预计2023年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将再次保持健康增长,将保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我们预计全球半导体产能将在今明两年保持稳定增长。”
按地区划分的晶圆厂设备支出
中国台湾地区预计将在2022年引领晶圆厂设备支出,投资同比增长56%,达到350亿美元,其次是韩国,达到260亿美元,增长9%,中国为175亿美元,比去年的峰值下降30%。预计欧洲/中东地区今年的支出将达到创纪录的96亿美元,虽然总额相对较小,但同比增长248%。中国台湾、韩国和东南亚预计也将在2022年实现创纪录的投资。报告显示,2023年美洲的晶圆厂设备支出达到峰值,达到98亿美元。
产能继续扩大
SEMI《世界晶圆厂预测报告》(World Fab Forecast)显示,在继2021年增长了7%之后,全球产能今年将增长8%,2023年将增长6%。晶圆厂设备上一次出现8%的年同比增长率是在2010年,当时每月产能为1600万片晶圆(8英寸等效)——大约是2023年预计每月2900万片晶圆(8英寸等效)的一半。
2022年超过83%的设备支出将来自150家Fab厂和产线的产能增加,随着已知的122家Fab厂和产线的产能增加,预计明年这一比例将降至81%。
正如预期的那样,foundry部分将在2022年和2023年占设备支出的50%左右,其次是memory,占35%。这两块占了产能增长的大部分。
2021深圳招商大会召开 半导体项目不仅吸睛还吸“金”
2021-12-29
12月15日,以“新时代 新征程——投资深圳 共赢未来”为主题的2021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举行,再次面向全球投资者展现深圳经济的活力。据悉,今年的大会共洽谈签约项目超260个,涉及投资总额超8200亿元。大会共有44个重大项目现场集中签约,包括中国电子、国家电投、国家管网、中国汽研、ABB、麦德龙、美国运通、魏桥集团、复星集团、三一集团、蓝思科技、能链集团等。充分显示了深圳面向世界所展现的开放创新、年轻活力的国际大都市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44个重大项目中至少有7个跟半导体相关,占比约六分之一,现场签约最多。如宝安区政府与华润微电子、恩智浦半导体成功签约,签约项目达千亿元,在大会现场不仅吸睛还吸“金”!
深圳建设半导体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根据深圳市出台的《深圳市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到2023年,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做大产业规模,到2023年,产业整体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设计业销售收入突破1600亿元,制造业及相关环节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引进和培育10家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
深圳向全世界释放的信号展现了这座城市建设半导体产业的决心和信心。正如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大会上致辞时讲到,“只要是符合深圳产业方向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深圳一定有地可落”。
深圳对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体现在各个方面。专项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加码,涵盖设计、研发资助、环保补贴和奖励。深圳科创委和深圳发改委都分别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给予流片、购买IP及EDA设计工具研发等不同力度的支持。在企业环保设施建设方面,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对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建设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设施费用给予事后补助。通过一系列的补助扶持政策,让在深圳落户的半导体企业在稳健的经营状态下能充分发挥技术能力。
深圳市工信局也于2019年首次出台集成电路专项扶持计划(2020年度),2021年5月发布了《2022年集成电路专项扶持计划申请指南》的通知,支持深圳市集成电路企业做大做强。2021年,根据深圳市工信局公布的《集成电路专项扶持计划2021年资助项目汇总表》显示,共涉及到58个项目,拟资助金额共计8814.82万元。
空间布局、产业布局逐渐完善
据深圳集成电路基地和深圳市半导体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底,深圳已有362家集成电路企业,其中设计企业占比高达72.9%达264家(比2019年增加84家),制造企业仅有3家,占比0.8%,封测企业42家,占比11.6%,设备企业45家,占比12.4%,材料企业8家,占比2.2%。
2020年,深圳集成电路销售收入达到1809.1亿元,产业规模增速24.5%。产业占比最大的设计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3%,达1315.1亿元;封测业同比增长27.1%达224.6亿元,材料业销售收入增长39.4%达147.9亿元。
从重点企业的空间布局来看,深圳市南山区聚集的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数量较多,分布有中兴微电子、力合材料、清溢光电等企业;其次是龙岗区,聚集了深南电路、海思半导体、方正微电子等企业;福田区主要聚集了杜邦(中国)、汇顶科技和赛意法微电子等企业;坪山区拥有中芯国际(深圳)、捷佳伟创等企业。
坪山区则设立了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未来产业集聚区,总规划用地面积5.09平方公里。现已集聚了比亚迪(中央研究院)、昂纳科技、金泰克、基本半导体、拉普拉斯等多家集成电路和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核心企业,建立了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深圳市集成电路产业链不断完善。其中,半导体材料环节拥有容大感光、清溢光电、兴森科技等企业;集成电路涉及拥有中兴微电子、海思半导体、汇顶科技等头部企业;集成电路制造引入了中芯国际投资建厂;封装测试环节拥有气派科技、赛意法微电子等企业。
结语
2021深圳招商大会告一段落,这对于新时期的深圳仅仅是一个开端。
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院长、教授于洪宇曾在《粤港澳院士峰会暨大湾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座谈会》表示,发展集成电路,深圳要立足特色和优势产业,做好通信、物联网、人工职能、光电、医疗设备等产业存量的核心技术研发和升级;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做好相关产业链的区域完善和强化,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产业链合作和芯片应用,并联合服务于内地;此外,要高标准建设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占领布局先机;建立一条完全自主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以及工艺技术的生产线,担当起国产设备和材料的验证和通线任务,对深圳和国家而言都意义重大。
参考内容:
《2021深圳全球招商大会引资超8200亿元,半导体项目成引进重点》
《深圳集成电路设计连续九年登顶国内之首》
ICCAD 2021魏少军:实干推动集成电路设计业不断进步
2021-12-28
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2021年会暨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昨在锡召开,本次年会以“聚力赋能,融合创新”为主题,为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企业与IC设计企业构筑技术、市场、应用、投资等领域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产业集聚、对接产业资源、掌握行业趋势,增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综合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教授为大会作了题为《实干推动设计业不断进步》的主旨报告,以下是报告全文介绍。
2021年芯片设计业总体发展情况
芯片设计业企业数量从2016年开始大幅增加,到2020年突破2000家,今年达到2810家,比去年的2218家多了592家,增长26.7%、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传统设计奇特聚集地外,无锡、杭州、西安、成都、南京、武汉、苏州、合肥、厦门等城市的设计企业数量都超过了100家。芯片设计企业地理位置分布逐渐呈现全面开花局面,这得益于各地政府对开办设计企业的税收支持以及研发支持。但魏少军表示,设计类企业的数量的持续的大量增加并不一定是好现象,因为这样将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人才与资源。
从主要的区域发展情况来看,由于2021年全球缺芯涨价情况的刺激,长三角洲地区2021年销售额达到了2383.3亿元,同比增长49%;京津环渤海地区2021年销售额为984.3亿元,同比增长76.7%;中西部地区2021年销售额为573.7亿元,同比增长40.3%。珠江三角洲地区2021年销售额为936.2亿元,同比却下滑了36.9%。
珠江三角洲地区销售额的下滑主要是由于深圳华为海思遭到美国的制裁。深圳的集成电路设计业集中度非常高,2019年的数据显示,前十名企业的销售总额为1065.7亿元,占全市设计业销售额的比例为97%,其中单单华为海思就有834亿元,占比近80%。而Insights最新公布的2021年世界半导体厂商TOP25,海思已经跌出了前25名。
深圳作为珠三角地区的芯片设计重镇,2020年设计业销售额高达1300亿元,全国第一,但是在2021年销售额就大幅下滑了约46.4%,跌至697.1亿元,接近腰斩,排名也下滑到了全国第三。
而2021年,除了深圳和香港外,其他主要城市的设计业都录得正增长。由于深圳的下滑,上海2021年以1200亿元的销售额成为了芯片设计业规模最大的城市,紧随其后的则是北京、深圳、杭州、无锡、南京、西安、成都、武汉、珠海。
10个城市的产业规模之和达4326.9亿元,占全行业的比重为94.3%,比2020年的96.8%降低了2.5个百分点。进入前10大城市的门槛提高到110亿元,比2020年提升了27.4亿元。
从销售额过亿元的芯片设计企业的城市分布来看,2020年只有11家销售过亿企业在南京,2021年跃居全国之首,拥有52家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深圳从去年的29家增长到今年的50家位居第二;无锡从10家增加到42家位居第三;北京从33家增长到39家;杭州从15家增加到36家;广州14家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则首次纳入统计。
根据以往多年的数据统计表明,芯片设计企业大概有40%的企业能够盈利,而60%的企业是不盈利的。根据今年的情况,因为产能紧张和涨价,对于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增长,所以今年芯片设计企业的效益都在提升,盈利企业的数量应该超过了总数的50%,有可能达到60%。
从毛利率来看,2021年中国大陆排名前100的芯片设计企业的平均毛利率预计为34.64%,比上年的33.7%提升不到一个百分点,但是与海外企业相比,还是比较低。
由于美国对于中国相关企业的打压和制裁,导致了通信、智能卡和计算机(含人工智能)三大类芯片的销售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衰退,分别下滑了37.5%、47.7%、35.5%。不过,多媒体、导航、模拟、功率和消费类领域的销售业绩都在提升。
其中,模拟电路的销售额增长最为明显,为230.5%,达到541.4亿元;功率电路增长152.8%,达到291.5亿元,消费类芯片增长94.2%,达到2,065.8亿元。
从芯片设计领域企业的IPO情况来看,截至12月22日,今年共有7家芯片设计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额达到120.9亿元人民币。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的设计企业共有42家,先后募集资金446.6亿元,2021年12月1日的总市值达到18317.6亿元。
魏少军表示,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力量。中国集成电路产品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正行进在“从有到好”和“从好到优”的大道上。
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设计水平在过去十年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国设计企业不仅具备了设计5nm等先进工艺节点的数字集成电路芯片的能力,也具备了驾驭复杂模拟芯片设计的能力;不仅能够研发冯·诺依曼计算机架构的中央处理器(CPU),也可以研发设计高性能图形处理器(GPU);不仅能够研发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芯片,也能够攀登智能驾驶芯片的高峰;不仅在基础电路设计领域有了深厚的积累,也在软件定义芯片架构领域具备了引领创新的能力。利用三维混合键合技术设计的近存计算芯片取得重要突破,有望在新型计算架构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面向中国这一全球最大且最生机勃勃的市场,中国芯片设计企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之前,我们的芯片设计技术还不足以让客户满意,在很多时候只能扮演“备胎”的角色,无法对我们客户的产品创新提供支撑。今天,我们设计企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充分的能力,在支撑下游的同时,开始主动为最终应用的创新发力。我们已经从被动的跟随他人转变成主动为客户的创新服务,甚至在一些领域开始引领创新,迈出了坚实而令人自豪的一步。
我们不仅在意客户对我们的态度,在意市场的变迁,也在意产业链上游的变化。设计业是直接面对应用市场的产业环节,对生态的重要性有着自身独特的感受。前些年,当我们在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上游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为下游用户不愿采用我们的产品或对我们产品的苛责而感到沮丧。近年来,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稳定性被人为破坏后,我们有机会成为国内外整机和应用单位的合作伙伴,在中央政府“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指引下,广大设计企业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大潮中,逐渐适应和融入全新的生态大环境,为后续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要想让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具备国际竞争力,我们还必须直面一些深层次问题并解决一些深次的矛盾。例如,设计业整体产业规模还不到1000亿美元,与每年1500多亿美元的中国市场消费相比还有不小的缺口;第二,2021年设计业的业绩增长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产能紧张情况缓解,供需平衡被打破引发的集成电路涨价所导致。一旦产能紧张情况缓解,企业的业绩就有可能回落;第三,这两年人才短缺导致企业人才成本大幅上升,给企业本来已经不高的毛利空间施加了更大的压力;第四,研发投入不足已经开始严重影响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最后,资本犹如脱缰的野马,拉着芯片企业估值一路飙升,泡沫再次被吹大。
思考与建议
魏少军提出,半导体设计业要定一个“十四五”发展目标。如果选取年均复合增长率10%,2025年设计业的收入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美元。这意味着在未来四年里,设计业的年销售规模要再扩大2000亿元人民币。
全行业要抓住全球供应链重组这个重要机遇。一方面积极拓展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优化和完善产业生态环境。要有忧患意识,对于未来的发展,既要有乐观的精神,也要有谨慎的意识,但绝对不要盲目乐观。同时,要尽快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
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2021年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令人自豪的进步,有了一个很好的“十四五”开局之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十四五”是中国集成电路夯实基础,谋取更大进步的关键五年,作为向市场提供集成电路产品的主力军,设计业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清醒的头脑,真抓实干,为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贡献力量。